“诚既勇兮又以武,终刚强兮不可凌。”屈原《九歌》中的这句诗词仿佛穿越时空,叩击着当代青年的心扉。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,回望那段用鲜血铸就的岁月,抗战精神依然如星辰般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。作为新时代大学生,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,更要在强军兴国的时代征程中,让这份精神绽放新的光芒。
钢枪的重量,是四公斤;钢笔的重量,是十二克。一个托起国土的尊严,一个书写时代的理想。八十年过去,当战争的硝烟沉淀为教科书上的铅字,当冲锋的呐喊化作校园里的晨读声,我们站在两个时代的交汇处凝望,是否还能听见那跨越时空的对话?从战火纷飞到书声琅琅,从钢枪到钢笔,时代在变,但那份为国担当的热血从未改变。当历史的镜头拉近,我们看见——
钢枪铸忠魂:烽火岁月的永恒印记。当我读到“铁骨铮铮,宁碎不折”的杨靖宇将军事迹的时候,泪水模糊了双眼:杨靖宇将军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杰出领袖,被誉为“钢铁般的战士”。1931年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他率领抗日武装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区与日寇展开游击战,多次重创敌军。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,他带领部队以草根、树皮充饥,仍坚持战斗,展现了顽强的意志。1940年2月,因叛徒出卖,杨靖宇被日军包围。孤身奋战五昼夜后,壮烈牺牲,年仅35岁。日军解剖他的遗体,发现胃里只有棉絮和草根,震惊于他的坚韧不屈。杨靖宇将军的事迹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英勇抗争精神。故事背后,是“苟利国家生死以”的爱国情怀,是“我以我血荐轩辕”的英雄气概,让我们看到抗战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,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用生命诠释的价值选择。
钢笔续薪火:和平年代的精神传承。历史不会重复,但精神永远共鸣。那些曾在战壕里传递的手榴弹,如今变成了实验室里传递的数据;那些曾在阵地上坚守的誓言,如今化作讲台上坚守的信仰。变的是载体,不变的是担当。这种精神在和平年代依然生生不息。在去年学校关工委组织的“我与抗战精神面对面”座谈会上,我认识了电子商务专业的林泽俊学长。这位曾服役于东部战区的退役军人,在台海形势紧张时写下请战书,按下红手印,甚至准备好了留给亲人的遗书。“我为自己能够冲锋在祖国的最前线而感到无比光荣”,他平静的讲述让在场同学无不肃然起敬。退役返校后,他成为学校主题教育宣讲团成员,将军旅经历转化为生动的国防教育课。更令人敬佩的是,他主动指导有志参军的同学,助力强军事业。从他身上,我看到了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——那是一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安危紧密相连的自觉担当。
时空共交响:永不褪色的精神底色。抗战精神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,正因其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层土壤。从“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”的豪迈,到“位卑未敢忘忧国”的赤诚;从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坚贞,到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”的志向,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。在云南腾冲国殇墓园,三千多块墓碑整齐排列,其中不少烈士年仅二十出头,与我们相仿的年纪却已为国捐躯。每次想到这里,我都忍不住思考:若是生在那个年代,我能否像他们一样勇敢?这个问题没有答案,但我知道,传承他们的精神,就是最好的纪念。
钢枪会生锈,钢笔会干涸,但精神永不褪色。从杨靖宇胃里的草根棉絮,到林泽俊手中的钢枪;从抗日战争的血肉长城,到现代军队的信息化防线,变的是一代代人的面孔,不变的是那份“犯我中华者,虽远必诛”的铮铮铁骨。
你们看,当年轻的学子在图书馆的灯光下奋笔疾书,当退役复学的军人在晨跑中迎接朝阳,我知道,这场跨越八十年的对话仍在继续....